文 | 表外表里,作者 | 周霄 刘若璇,编辑 | 付晓玲
(相关资料图)
" 每个投资中概互联的人们,都应该配置美图。"
雪球上,对单个标的过于迷信的发言并不鲜见,而绕开大厂,对标冷门赛道的情况,却很稀罕。
不过,放在 GPT 出圈的背景下,这样的认知,并非没有道理。
月初发布的 GPT-4,对图像行业有着颠覆性的影响。用张朝阳的话说:" 不仅能够支持图片输入,还能看懂图片。"
如此一来,意味着在图片质量、生成效率提升的同时,图片或许可以像文字、代码一样,成为人机交互的基本单位。
通俗的讲,就是你随便画一张网站草图,GPT-4 就能根据你的图片,生成出真正的网页,而不再需要代码。
图片某种程度成了交互通行证,由此可能带来的需求爆发,让图像行业焕发想象力。可以看到,自 ChatGPT 发布以来,相关影像设计行业标的,都呈起飞之势。
这也就不难理解,部分投资人为何如此热捧。毕竟,站上新的风口,或意味着美图 2021 年开始讲的中国 Adobe 故事,有了撬动需求的可能性。但我们细细探究,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。
盐碱化的土壤,如何变成沃土?
" 我人生第一次重创是盘古失败,WPS 卖不动,公司差点关门。"
2022 年的小米新品发布会,被雷军开成了穿越人生低谷感悟会,近三小时的演讲中,关于金山当年失败的内容占了一大半,可见有多难以释怀。
当时不少人(包括雷军)认为,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 " 前有盗版,后有微软 "。
但今天我们知道,更深层的原因在于:一、人力相对廉价,企业数字化需求低;二、定制化需求多且杂,「项目」导向而非「产品」导向。
举例来说,尽管办公软件大多是盗版或免费,可使用这些软件还得配电脑。而当时一台电脑的价格动辄 5000 以上,比会计的平均工资高出五倍不止。
而必须数字化的企业,如央企、大型民企等,更喜欢让软件公司为自己量身定制。软件行业「边际成本为零」的底层商业模式,在这里变成了堆人头生意。
身处这样的赛道,多少影响市场对企业的认知。
勤勤恳恳耕耘 19 年的金山,2007 年上市时市值只有 6 亿港币;而刚成立 7 年的百度,不仅提前两年上市,市值高达近 40 亿美元。
看看别人,再看看自己,雷军留下一句," 这些年就像在盐碱地里种草,为什么不在台风口放风筝呢 ",就离开了。
然而没过两年,SaaS 这种创新、性感的模式——能进一步降低客户运营成本,在大洋彼岸铺开。
比如,三星将其超 11 亿的用户规模,从甲骨文的数据库迁移到 Amazon Aurora 后,每月可节省 44% 的运营成本以及其他费用。
受益于此,Salesforce 跑出了一骑绝尘的成长曲线;传统软件企业 Adobe 转型 SaaS 后,也彻底打开规模效应的阀门,利润水平直线上升,ToB 市场进入向上的拐点。
这让苦兮兮的国内厂商,垂涎不已。2014 年前后,中关村创业大街上 " 中国 Salesforce" 密度直线拉升。但不幸的是,南橘北枳的故事再次上演。
可以看到,SaaS 标杆之一有赞,像素级对标老美模式,以产品为驱动,在微信上给淘宝商家做 CRM(客户关系管理)。
而其常年的竞争对手微盟,则以营销能力见长,为中小企业提供保姆级别的微信小程序营销解决方案。比如,对接全国各地的经销商,帮企业提高收入。
但从结果看,真 SaaS 有赞,相比被调侃为 " 披着 SaaS 皮 " 的营销公司微盟,无论在客户数量,还是客户流失率上,都逊色很多。
备注:数据选取 2017-2019H1,是因为此后二者业务模式开始趋同。究其原因在于,国内 ToB 服务的土壤,依然没有改变。
数据统计,美国公司平均使用上百个 SaaS 软件很常见;但在享受人口红利的国内市场,企业即便上了 SaaS,数量也仅在 10 个上下。
这种环境下,要让企业青睐,厂商不得不拿出增收的杀手锏。以金蝶来说,至少提供了七个领域的解决方案,以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。
然而要支撑如此多的解决方案,需要高昂的维护成本——其员工数量达到 1 万多人。
对比来看,美国的日程管理公司 Calendly,费用管理公司 Expensify 都只做一项服务,员工数量只需几百人。
如此一来,从公司估值 / 员工人数的角度出发,金蝶只是 Calendly 和 Expensify 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,经济效益不高。而金蝶的情况只是国内 SaaS 市场的缩影。可以看到,截止到 2021 年,中国 Top10 的 SaaS 公司市值,不及美国的零头。
在这样的土壤中,美图转而大讲 Adobe 故事(会员订阅 +SaaS),可信吗?靠土地本身的肥力短期内是不现实的,但有外力施肥就另说了。上述提到的 WPS 就是典型。
可以看到,一直困顿的 WPS,2016 年开始市占率持续提升。
而催动该趋势的,是 2015 年之后政策层面对电子公文系统正版化、国产化的不断推进(当然也有数字化办公趋势的原因)。
数据显示,截至 2020 年,WPS 的政企覆盖率基本达到 90% 以上。
如今,图像设计行业也出现了类似时刻。去年 3 月,UI 设计软件 Figma 突然封停了大疆以及所有被美国制裁名单的中国公司账号。
这引发了整个行业的不安,有设计师表示,"Figma 的行为,让中国的很多设计师、设计团队、互联网企业很惶恐。而且这个趋势,可能只是个开始。"
一语成谶,8 月 Adobe 旗下的设计社区 Behance,也毫无征兆地封停了所有中国账号。
市场彻底炸锅,毕竟 " 业内标配 "Adobe 沦陷—— 2021 年,Adobe 在图片编辑软件市占率达到 81.44%,后果不堪设想。
国内文创、摄影企业被迫转向国产素材处理软件,以避免风险。这催化了国产替代进程,一众图像 SaaS 企业就此成了风口上的 " 猪 "。
如下图,美图、稿定设计、可画、开贝等,都上线了相关的图片编辑功能。
总的来看,国产替代风口以及前述的 GPT,似乎可以让图像设计行业,绕过国内 SaaS 市场 " 获客难,定制高 " 的盐碱地,看起来更有生机。当然,想象空间是有了,但真正要做到乘风而起,还有千山万水要走。
学不会 Snapchat,打不出广告牌?
某种意义上,美图在移动风口上的经验,堪比大厂。
如下图,移动化转型、社交、直播、短视频、电商、游戏等热门赛道,美图没有不涉足的。
且在一些重要领域,其往往能做到行业第一梯队。
然而,这种势头却没有传导到业绩上。可以看到,2017Q3,在社交平台中,每用户为平台创造的收入,美图是最低的。之所以会这样,用其管理层的话说:" 我们一说视频分享,就会想到抖快、B 站等等,美拍现在很显然已经不是视频分享的目的地了。"也就是说,工具型产品用完即走的特性,和以用户时长为核心的内容模式是相悖的。
这当然有一定道理,但并不是绝对的。
以 Snapchat 为例,同样是工具属性平台,却在当年 Facebook、Twitter、Ins 等社交山头林立的情况下,一跃而起。
背后的逻辑是,其阅后即焚的模式,成为年轻族群逃避传统熟人社交,只和朋友展示真实自己的 " 世外桃源 "。
然而 2017 年,随着 Ins、WhatsApp 抄袭引入其 Stories(类似会消失的微信朋友圈)功能。阅后即焚的轻松社交定位,差异化不再,Snapchat 用户逐渐被 Ins 夺走。用户生态弱化下,可以看到 Snapchat 创作者和广告主不断流失。
由此来看,对社交平台来说,内容当然是第一要义,但打造差异化社交定位,更关乎长续生存。这也是为什么在微信生态碾压几乎所有即时社交软件时,QQ 却能一枝独秀。
回到美图,其对做内容社交的执念,不可谓不深。
2018 年,眼看互联网社交掀起新一轮趋势,其财报中提到,"All in 美和社交,目标是做成一个有 5 亿用户的社交平台。"
当年 4 月,平台上线 " 社交圈 " 功能,一边持续扩充内容,一边通过精进算法,调动用户兴趣,以实现轮动。
这在当时,的确释放了部分增长。比如,2018H1 财报提到:通过推广信息流等,引入了更多的广告库存;增强内容营销,优化了广告质量,进而提升填充率。
这反映到数据上,可以看到,2017 年之后,无论是广告收入,还是单用户广告价值(广告 ARPU),都有明显提升。
但问题在于,这样的社区并不稀缺。简单理解,图片分享定位和微博重合,女性社区特色又和小红书撞车,短视频内容更有抖音的拨地而起,强势碾压。
特色平平下,难以调动用户像在朋友圈那样,花时间打造人设,运营社交圈。这样一来,对广告主的吸引力也自然有限。
由此,营收高光时刻只维持了一年多,就由盛转衰。
平台自身社交基因不够,如果还想做广告生意,就得持续砸钱买内容,让用户玩得更久,维持社区调性。
可以看到,2020H2 之后,其内容分成成本 / 广告收入持续上升,进入不经济状态。
走到这一步,美图不得不重新思考出路,毕竟就像其官方后来说的:" 社区跟工具是割裂的,跟用户的心智是相违背的。"而疫情黑天鹅事件,更加速了这一进程。数据显示,受宏观影响,2020H1 美图广告收入骤然出现负增长。
此时,支撑起业绩的是一直不受重视的 VIP 订阅和 SaaS 服务。事实上,在 " 工具软件只能免费,不赚钱 " 的时代,就有几千万用户,愿意在美图秀秀上付费购买滤镜和素材。而截至 2022H1,会员 +SaaS 收入也成为主要增长引擎。
也就是说,社交为王的时代,修图某种意义上成为刚需。就像淘金热时代,牛仔裤厂商不必去淘金,也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一样,工具型平台也一样有市场。比如," 付费修图 "、GET 同款等功能上线,切中用户不会修图、但想要美的痛点,一经推出便成爆款,由此美图将其顺势纳入付费墙内。
轻颜相机的慢动作和专属滤镜,则更偏向定制化 P 图和电影质感,也同样是付费墙内的产品。
如此来看,付费模式通过优质产品,逐层筛选出高 ARPU 用户,相比广告模式,更容易形成正向循环,也适配工具属性的本质。其管理层也在当时说道:" 用户来美图秀秀,是为了修图、修视频,你给他内容,他不会去消费,反倒配方、模板,他觉得挺实用,这就顺了。"
这也就解释了,为何 2020 年后,无论是美图还是市场,都将其越来越多地对标 Adobe。
不过,长期角度看,尽管有基础,也有风口," 中国 Adobe" 故事依然意味着全新的挑战。
距离成为中国 Adobe,还有多远?
2021 年 6 月,Figma 的创始人 Dylan Field,不可一世地发推表示,"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 Figma 而非 Adobe。"
然而一年多后,形势陡变—— Figma 以 200 亿美元卖身 Adobe。
但其实,Figma 似乎并不需要一座靠山,因为它的增长曲线太性感了:2022 年,其 ARR(年度经常性收入)为 4 亿美元,同比增长 100%;NDR(净收入留存率)超过 150%,毛利率超过 90%。
这样的金矿 " 拱手让人 ",自古只有一个解释:对方给的太多了。Adobe 的 200 亿出价,相当于给了 Figma2 倍溢价,堪称 Adobe 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。
如此势在必得,在于 Figma 几乎颠覆了 Adobe 的王牌级设计软件和社区平台:Sketch、Adobe Illustrator 、Adobe XD。
Figma 集成了它们的绝大部分功能,同时又摒弃了它们本地化、流程复杂、功能不全的问题,再叠加免费模式,一时间收获拥趸无数。
基于此,Adobe 要维持在设计赛道一家独大的格局,必须拿下 Figma。
而事实上,这也正是 Adobe 全家桶成长起来的惯用手段。
如下图,2007-2022 年,Adobe 以母公司为主体,完成了 31 笔投资,业务范围延伸涵盖图像、音频、视频、代码等各领域的应用。
同时,几乎每个季度,Adobe 都会上线新的产品或功能,不断将全家桶越装越满。而无论收购还是自研,每一次扩充,都意在某个高速增长的特定群体,或者某种创新应用。
比如,2018 年针对视频编辑专业人群(即大型制作公司和独立电影制作人),推出 Adobe Premiere Pro。在当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,超过一半的电影是用此编辑的。
综上来看,对集成工具平台来说,只有一两款王牌产品是远远不够的,需要不断扩充弹药库,满足更细致的需求。而这些细致入微的功能,往往是撬动付费的密码。打个比方,谁也不会为 WPS 的文章编辑功能付费,但文档修复、数据恢复等却有着十足的吸引力。
当然,填充产品矩阵,保持吸引力只是一方面,要让客户愿意留下,而不是被有相似功能的竞品一勾就走,还得打一张社区生态牌。
比如,不管是 Adobe 寄予厚望的 XD、Express,还是具有颠覆性的 Figma,都在不断深化多人协同,以及设计的交流分享。
以 Figma 来说,其开放 API,允许任何人构建插件、模板或工具,大大提高了协同效率。有 Uber 产品设计师在文章中写道,自己通过 Figma 的 API 入口," 一键生成 " 数百个与 Uber 地图适配的徽章及标志。
基于此,Figma 在协同设计领域,一骑绝尘。
而正得益于不断丰富的产品矩阵和庞大的协同生态,才有上述提到过的,Adobe 目前是全球最赚钱的软件公司之一。回到美图来说,要跑通中国 Adobe 模式,也同样要走类似路线。
目前来看,其重心更多放在产品矩阵上。比如,2022 年一反常年不上新(10 年推出 4 款产品)的调性,集中推出了六款影像新品,且每一款产品,定位某一细分赛道。
以 Wink 来说,聚焦视频修图,核心的功能是通过取消时间轴,降低视频剪辑门槛。这种打法,其实和美图秀秀对标 PS 一脉相承,因此一经上线,不仅下载量可观,付费收入也迅速上升。
不过,虽然容易入门,但其在热门视频模板、热门音乐版权等方面,并不完善。同时,其分享到短视频平台的链条,相比平台自有工具如抖音的剪映、快手的快剪,更复杂一些。这也让其下载量,在达到一定临界点后,没有进一步的爆发性增长。
至于 ToB 产品层面,如前所述,在国产替代和 GPT 的风口下,先后推出了美图设计室和云修。其中,云修类似 Figma,也具备远程协作、共享修图等工具。这样一来,提高了工作效率,每位修图师日均修图量可提升至约 20000 张,同时成本可压缩近 50% 成本。
不过,就如同 Wink 一样,这两个产品目前也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。
比如,采取终身买断制付费方式的开贝修图,以及实时预览可减少工作卡顿的像素蛋糕,在成本和效率上各有优势。
总的来看,要想讲好中国 Adobe 故事,在产品矩阵和生态建设上,美图任重道远。
小结
互联网行业过去十数年的激烈竞争,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" 讲大故事、讲快故事 " 的思维,有人成功,但更多的人成了 " 永远彷徨的追风者 "。
站在当下,一个新技术周期变革的前夜,新一代互联网人们来到了重新选择的十字路口。
到底是要在沙滩捡贝壳,还是在深海采珍珠,不仅美图,也是所有企业必须直面的问题。
更多精彩内容,关注钛媒体微信号(ID:taimeiti),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大众城建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