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结合编制国土空间中近期规划,提出了面向2035年展望2050年发展战略目标,在原先“大交通”“大会展”“大商务”基础上,新增了“大科创”功能。在3月2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,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主任鲍炳章表示,商务区将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,体现虹桥担当和虹桥特色。
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主任鲍炳章(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)
鲍炳章表示,目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创新浓度高,产业基础好,集聚了大量企业研发中心、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。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市域部分范围的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287家,占上海全市的比重达56.6%。
作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“极中极”、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“彩虹桥”,商务区将通过持续提升核心功能,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,依托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和总部类研发中心集聚优势,推动“总部”与“基地”协同、研发与转化衔接、平台与企业联动,提升企业总部研发和创新策源功能,形成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平台,赋能长三角区域产业链高质量发展。
据不完全统计,商务区已集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超1.4万家,占比17.5%,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.4倍,涌现出以爱奇艺、万生华态、广联达等为代表的一批数字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,集聚了信达生物、云南白药、康宁杰瑞等为代表的集研发、临床、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创新药产业集群。
此外,商务区内,数字内容分发、知识产权交易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初具雏形,显示出强劲科技创新区域优势和市场化集群特点。未来,商务区将围绕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门类,加快集聚市场化创新主体,提升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,增强市场化科技创新力量的策源能力。
“从国内外先进经验看,科技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。”鲍炳章表示,下一步,商务区将搭建更高质量合作平台,推动打造国际人才港、技术交易所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、全球数字贸易港等重要载体平台,扩大进博会和虹桥经济论坛溢出效应,持续推动政策创新,提供更为便利的创新生态、创新服务、创新要素等配套支撑,通过连接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,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循环,更好地把人流、物流、商流的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创新价值,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,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升级、加快业务创新,助推商务区高质量发展。
Copyright 2015-2022 大众城建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